刚交答卷,再起宏图。在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后,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陆续审议通过或是公开发布本地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一张张在国家大格局、大方向、大战略中定位和谋划的新蓝图跃然纸上。本期经济地理试图通过梳理已公布的地方建议,展现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各地高质量发展部署的宏图一角。
在历史的洪流中,航向的把握尤为关键。锚定发展新航向,壮阔“十四五”正式启航。
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统计,截至2021年1月6日,除西藏外,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陆续审议通过或是发布本地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各地区担负什么样的新使命、锚定什么样的新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新路径?
梳理已公布的地方建议,从中可寻找到答案。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争创国家中心城市……一个个高频词汇标记出未来“施工图”的重点,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崭新格局清晰可触。
高频词汇之一
融入新发展格局
与中央建议一脉相承,已公布的地方建议无一不围绕融入新发展格局进行专章部署。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扮演什么角色,成为当前各地能否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和能否创新高质量发展路径以获得新一轮发展优势与动力的关键所在。
基于深入分析本地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多地已经找准自己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中心节点、战略链接、战略支点、战略枢纽……成为高频热词。
为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上海提出要打造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天津提出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四川表示要建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浙江和山东两省不约而同地表示要建成(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找准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云南提出打造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点和重要支撑点……
如何顺应国内外发展格局深刻调整,在新的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作为?上海建议提出,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调整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经济格局、城乡格局,进一步巩固上海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枢纽地位,进一步构筑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强调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为现代化建设拓展新空间。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在云南交汇叠加,云南省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更加凸显,展望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云南从产业、互联互通、国际物流、国际贸易、金融开放、科技等领域作出部署,全面提升云南在国内国际“大循环、双循环”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
高频词汇之二
推进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数字经济当前已经进入大爆发前期。在地方建议中,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细读地方建议,上海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山东表示,数字强省建设要实现重大突破,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成效大幅提升,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以共建数字丝绸之路为引领,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广西提出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和数字经济合作新高地的战略目标;数字经济增速连续5年位列全国第1的贵州表示,高质量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实施数字经济万亿倍增计划……
其中,尤为亮眼的是浙江奋起摸高。浙江曾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打造,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3.3%,成为浙江抢占未来发展和省域治理制高点的重要关键词。在建议中,浙江提出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60%左右,并强调更大范围、更深度发挥数字化对改革的推动作用及与实体经济的结合,提出“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瞄准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北京提出实施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打造数字产业集群之外,北京还提出要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健全数字领域法规与政策体系,完善数据共享规则和标准体系,培育数据交易市场,组建大数据交易所,促进数据资源高效有序流动和深度开发利用。推动政务数据分级分类、安全有序开放,保障数据安全。
唯有凌云多壮志,敢教旧貌换新颜。回顾过往,展望未来,共识在凝聚,路径在明晰。
高频词汇之三
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
从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到构建新发展格局,从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谋篇布局,创新都是贯穿始终的鲜明主线。
中央建议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被摆在未来五年一系列重要领域工作的第一位。地方建议也是一致明确表示,将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作出硬核部署。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战略资源最富集的区域,北京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理应发挥急先锋和排头兵的作用。北京建议明确,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实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
在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北京已具备诸多先发优势,比如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正在进入全球科学中心行列;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以创新经济为标志的创新高地迅速崛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位列第五。毫无疑问,从全国科创中心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将迸发出更加强劲的科创动能。
同为创新高地,浙江建议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围绕科技自主自强,加快推进“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加快打造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完善全域创新体系。
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各地都有相当数量的科技成果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由此造成成果转化率偏低以及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脱节。对此,地方建议普遍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比如,北京提出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效落实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浙江提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促进初创型成长性科创企业发展。
高频词汇之四
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
回顾“十三五”,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从东南沿海率先发展到西部大开发,从振兴东北到中部崛起,从长江经济带到粤港澳大湾区,从长三角一体化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和整体体系正趋于完善。
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小宇宙”,更要放眼外面的“大世界”。梳理地方建议发现,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也是各地未来“施工图”的重中之重,促进集聚、消除分割和缩短距离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向,京津冀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将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放长时空轴线,未来五年乃至较长一个时期,天津仍将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对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增强城市承载力和服务辐射功能。
京张高铁和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京雄城际铁路全线轨道贯通,北京现代沧州工厂等一批产业转移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基本实现,但是河北并未就此放缓脚步,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河北将深入实施“两翼”带动发展战略,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牛鼻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以建设雄安新区带动冀中南乃至整个河北发展,以筹办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进张北地区建设,加快推进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作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四川、重庆也对未来五年重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了布局,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呼之欲出。
四川提出优化完善合作机制,以深化川渝合作为引领、以做强成都极核为带动、以扩大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促进全域发展为取向,不断增强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改革集成和开放门户功能、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同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故此,重庆提出,坚持双核引领,区域联动,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推动重庆、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加快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渝东北与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推动渝西与川南地区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发展。
在强化中心城市作用的同时,也要求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比如,四川提出加快推动成德眉资(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促进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发展都市圈卫星城市,建设都市圈功能协作基地,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
无疑,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将构建起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热点链接
●开局新展望④丨赛道升级 家电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开局新展望③丨以能源革命 为抓手推动能源结构多元协同
●开局新展望②丨厘清认识 创新模式 新基建有望扮靓“十四五”发展
●开局新展望①丨财政减税费保民生 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起好步
●预见2021③丨内外齐利好外贸在结构优化中趋稳回升
●前瞻2021大势②丨2021:中国经济将回归常态
监 制丨王忠宏王辉王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